2022年二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近期学习提醒(六)
各二级党组织:
现将近期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安排如下,请各二级党组织认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
专题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
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精神
专题二:重要学习报告
1.开展共同缔造,创新社区治理(可灵活采取个人自学方式进行)
请各二级党组织在学习完成后,按时将学习情况记载表报送党委宣传部。
附件:参考资料
目录:
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
2.开展共同缔造,创新社区治理
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精神(参看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资料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五年来,我们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蹄疾步稳推进改革,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集中力量实施脱贫攻坚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维护国家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大力度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方位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制定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号召全党学习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面对香港局势动荡变化,我们依照宪法和基本法有效实施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面对“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台湾事务的严重挑衅,我们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展示了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台独”的坚强决心和强大能力。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了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五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同志们!十八大召开至今已经十年了。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十年前,我们面对的形势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为我们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面对这些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十年来,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我们这个拥有九千六百多万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加团结统一。
——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我们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一百一十四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百分之十八点五,提高七点二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三万九千八百元增加到八万一千元。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成为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人民当家作主更为扎实,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我们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坚定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力应对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我们确立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统筹加强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大刀阔斧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
——我们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良好态势。我们提出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
——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我们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全面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赢得广泛国际赞誉,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我们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提出和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我们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我们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在充分肯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今后必须加大工作力度。
同志们!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体中国共产党员,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三、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我们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我们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我们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协商民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我们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八、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我们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九、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我们要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
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防治外来物种侵害。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十一、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我们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十二、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
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必须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战略能力,有效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
全面加强人民军队党的建设,确保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健全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体制机制。建强人民军队党的组织体系,推进政治整训常态化制度化,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
我们要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全面加强军事治理,巩固拓展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完善军事力量结构编成,体系优化军事政策制度,实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建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依法治军机制建设和战略规划。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十三、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
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依法治港治澳,落实中央全面管治权,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
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这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广大台湾同胞。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十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十五、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我们要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团结统一。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用好问责利器。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决不姑息。
同志们!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全党必须牢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同志们!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开展共同缔造 创新基层治理
华中师范大学 徐勇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在乡村建设中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中共第十二次湖北省党代会报告提出:“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共同缔造不仅仅是一项活动,更重要的是基层治理创新的社会工程。共同缔造是在创新基层治理的背景下产生的;通过共同缔造建构出积极主动型的基层治理样式。
一、共同缔造与问题探源式基层治理
(一)为什么要开展共同缔造?
共同缔造已成为热词。为什么要开展共同缔造?为什么共同缔造作为源于地方创新的活动提升到全国性的政策?这在于它回应了时代之问,是对基层治理难题的破解,起源于基层治理创新。
时代提出的问题是理论和方案的来源。理论和方案愈是能够回应时代之问,愈有普遍价值。只有深刻认识到中国的时代变化,从基层治理创新的角度,才能充分认识共同缔造的深刻内涵和普遍价值。
(二)消极的与积极的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是为满足人们需求,解决社会矛盾的政治活动。治理是解决问题。有两种方式:一是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就事论事,属于消极被动型。问题不断出现,防不胜防;一是追溯问题产生的根源,既解决具体问题又从根本上解决产生具体问题的原因,避免问题反复发生,属于积极主动型。共同缔造正是在探寻问题根源过程中产生的。
(三)基层治理创新的时代背景
中国正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大变革时代。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其中之一便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与基层治理不相适应的矛盾。
(四)基层治理难题的社会根源
治理属于政治活动。治理的样式来源于治理的对象,即经济社会特性。基层治理难题源于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即由一个共同体、集合体变为个体化的社会,原有的治理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特点和满足群众的需要。
(五)自然共同体与自我治理
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由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构成的“亲人社会”和“熟人社会”。这种社会是一种因为长期相互依赖和交往,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共同体”。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专门对“共同体”与“社会”作了区分,认为“共同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家庭和村庄属于血缘共同体和地缘共同体,以家和村为单位进行自我治理。皇权不下县,县下有自治,自治造乡绅,乡绅靠伦理,理想状态是“皇帝无为天下治”。
(六)社会集合体与政府管理
新中国建立后,由国家组织社会,政府深度进入社会之中,实行计划经济,形成政府主导的“集合体”。在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政府自上而下通过“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直接管理生产及所有事务。在城市,实行企事业的“单位制”,员工生老病死完全由单位解决,实行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
(七)政府管理社会的特点
“集合体”基础上的政府管理特点:一是单一性治理。政府是唯一的治理主体。干部是管理者,群众是被管理者。长期以来,使用的是“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话语,体现的是政府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二是包办性治理。政府犹如父亲包办所有事务,实行的是全能全责的“父爱主义”。干部居于主导地位,群众处于被动地位。三是单向度治理。“父爱主义”治理认为政府天然比群众强,并掌握所有资源,管理方式是我说你听。
(八)市场经济与个体化社会
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压抑了社会活力,由此有了以“分”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分不活。为了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实行市场经济,形成了一个个体本位的“社会”。这种“社会”因为利益结合而成。有利则合,无利则散。人们以交换和利益的眼光看待事物。因为每个人的利益不同,人与人之间属于“陌生人”或者“熟悉的陌生人”。城市人同住一栋楼,不是一条心。与“共同体”相比,“社会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 (滕尼斯)
(九)社会管理的部分“失灵”
社会变化使原有的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部分“失灵”,与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这在于过往治理体制建立在“集合体”基础上。“队长敲钟,社员上工”。“班长吹哨,集体报到。”分田到户后,无须队长敲钟。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合同制,工作场所和生活场所分离,日常生活无须“班长吹哨”。因为利益关系的变动,人们的利益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迅速增长,甚至出现非制度化的“参与爆炸”。
(十)基层管理体系遭遇挑战
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使得传统的基层管理体系遭遇了巨大挑战,面临治理 性困难。一是单一治理使得社会缺乏利益表达的机制。群众只能通过非制度化的方式表达,“上访”日益增多。二是全能政府意味着无限责任。大量需求和事务,政府包不了也包不好,群众意见大,政府“吃力不讨好”。三是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缺乏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各有诉求。“群众维权,政府维稳”成为政治生活的常态。四是干部与群众之间缺乏信任,政府工作得不到群众支持和理解,甚至产生对立,群众视干部为“贪官”,干部视群众为“刁民”。
(十一)破解基层管理难题的地方推动
问题集中表现在基层,问题解决的方案也首先来自于基层。2007年,中央十七大确立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建设。这是对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的重大丰富。广东经济发展最快,社会矛盾最突出,社会管理的任务最重,主政者积极推动基层社会管理难题。
(十二)共同缔造的云浮探索
广东云浮市是广东北部的农业市,经济欠发达,农村落后,社会建设薄弱。2008年王蒙徽同志就任云浮市委书记之后,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展,重视社会建设和人居环境改造。但实践中很快面临社会建设和人居环境改造缺乏共识、缺乏资源、缺乏动力、缺乏保障的问题。这一问题倒逼主政者眼睛向下,发现基层和群众中所蕴含的动力和资源。王蒙徽书记推动“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形成政府、社会与群众“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
(十三)云浮探索的社会治理元素
云浮探索的实质是发展观念的转变,由单一的经济发展转变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治理观念的转变,即由政府单一治理转变为政府治理与群众参与良性互动的“共谋共建共治共享”。这一地方探索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具有领先性。我主编的著作题目是《再领先一步——云浮探索》。“领先一步”是撰写过《日本第一》的美国著名学者傅高义在广东考察时提出来的,即广东在中国改革开放中领先一步。该学者后来写了《邓小平时代》,是美国的“日本通”和“中国通”。“再领先一步”指的是广东在发展观和治理观方面的“再领先一步”。当时国家话语中大量的还是使用的“社会管理”,云浮已提出了“共治”,具有了社会治理的元素。
(十四)社会治理的正式提出
随着地方探索,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治理的命题,标志着我国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创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内涵有着重大区别,这就是在强调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前提下,更加强调社会协同和群众参与,强调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这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大顶层设计,但需要具体落地和丰富。
(十五)共同缔造的厦门行动
福建厦门是我国四大经济特区之一。改革开放率先一步,经济快速发展,但也遗留下大量矛盾和问题。2013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陈水总事件”,公交车爆炸死亡47人。一时间厦门人心涣散,改善基层治理迫在眉睫。王蒙徽同志就任厦门市委书记两个月,在处理“陈水总事件”过程中,不限于个别案例,而是将这一案例置于整个基层社会治理中考虑,提出了“美丽厦门 共同缔造”,以共同缔造为抓手,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共同缔造成为创新基层治理的自觉行动,并形成“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机制。这一机制为中央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十六)共同缔造的沈阳倡导
沈阳是“共和国的长子”,国有大企业多。过往的体制造成人们过分依赖国有企业,只有进了国企,才是正经人,社会活力不够,群众参与城市建设严重不足。王蒙徽同志就任沈阳市委书记后,提出“幸福沈阳 共同缔造”,推动人们从小事做起,积极主动参与城市建设。
(十七)共同缔造的湖北实施
过往的建设部门主要是造房子,只见物不见人。王蒙徽同志就任建设部长后,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见物更见人,这在于人是美好环境的享受者也是建设者和管理者。建设部专门在湖北省麻城市定点推进。
(十八)共同缔造的普遍价值
共同缔造产生于云浮,成熟于厦门,推行于沈阳和全国建设系统,最后进入中央文件。其根本原因在于共同缔造回应了时代之问,破解了时代性的治理难题。经验出自地方,经验解决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经验具有广泛推行的价值。中国的抗疫是最成功的,但产生的怨言也不少,一些地方的干部费心尽力不讨好。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需要群众参与。大量自上而下的项目进村后处于自我循环状态,收到的成效不大,甚至受到群众抵制。要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创新基层治理,共同缔造是重要方式。
二、共同缔造与规划工程式基层治理
共同缔造是在中国社会深刻变动的背景下基层治理创新的产物。它源于基层治理创新的要求,又大大丰富了基层治理创新,形成积极主动型的基层治理样式。这一样式是有目的有规划创新社会治理的社会工程。共同缔造是这一工程的抓手和切入点,通过共同缔造活动将基层治理创新落到实处,转换为实实在在的成效。王蒙徽书记在厦门时提出:共同缔造核心在共同,基础在社区,关键在激发群众参与、凝聚群众共识、塑造群众精神,根本在让群众满意、让群众幸福。这是一个由10个部分构成的完整的体系。
(一)行动理念
共同缔造在核心在共同。共同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涉及到一个整体中的所有人。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利益和观念分化,各有各的立场、观念和想法。这是基层治理中的最大难点。共同缔造强调“共同性”,即在差异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在分化中凝聚共识。“美丽厦门”、“幸福沈阳”、“幸福生活”就是最大共识,最大限度将不同的人联结和粘连起来。市场经济将人们分为具有独立利益的“你、我、他”,共同缔造将“你、我、他”合为“我们”,将政府与群众“你是你,我是我”变为“我们一起”。
(二)行动方案
理念要通过方案体现出来。共同缔造是党委和政府积极应对基层治理难题的行动,且是涉及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党委和政府要分析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云浮围绕“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发布一系列文件,进行了周密的规划。
(三)行动特质
共同缔造的真谛是缔造。缔造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行动概念,指创立、创建、营造等行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是共同行动的结果。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则是在国家共同体内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共同行动。王蒙徽书记在厦门时强调:共同缔造要着眼于“共同”,着手于“共同”。着手在于创造,在于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基层治理要通过具体的行动进行创新。“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列宁)
(四)行动场所
共同缔造的基础在社区。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人们通过社区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国家通过社区对基层治理,人们通过社区进行自我治理。社区具有两重性,一是作为政府与社会相衔接的基层建制单位,在城市为社区居委会,在农村为村委会;一是人们紧密联系的日常生活共同体,如城市的居民小区,农村的自然村湾。王蒙徽市委书记在云浮时提出“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推进建设完整社区。”共同缔造以社区为基础,一则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大量产生于社区,社会矛盾发生于社区。社区建设好了,人们就有了美好生活的共同基础。二则社区规模不大,人口多,便于组织和集体行动。
(五)行动对象
共同缔造通过人们共同的行动,从群众事边小事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做起,从做得到的事情做起,以一个个项目为载体。
(六)行动者
共同缔造是共同行动。在共同行动中有发动者、领导者、参与者,相关事项的所有人都行动起来,各尽所能。厦门社区建设中实行“共驻共建”,同一社区中的所有机构和人员都是参与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点子出点子。
(七)行动关键
共同缔造的关键在于群众参与。共同缔造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变单一的治理为群众参与的共同治理,变政府大包大揽式治理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治理。政府自上而下的治理是长期形成的特点和优势,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改善。群众主动参与治理是短板,需要补充和加强。共同缔造的关键便是激发群众参与、凝聚群众共识、塑造群众精神,让群众自动而不只是政府推动。
(八)行动流程
“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是一个由不同环节构成的流程。整个流程从先到后,形成一个有机的链条,缺乏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发生问题。谋事在先。决策谋划过程是不断听取民意过程。厦门的曾厝安是一个脏乱差的城郊村。在共同缔造中,通过整体规划,改造成为一个文创村,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共同缔造在云浮只有“四共”,到厦门后增加了“共评”,没有群众参与评价,只会出现政府表扬和自我表扬。由“五共”构成了共同缔造工作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便可以应对不同的工作。
(九)行动效果
共同缔造的根本是让群众满意。群众满意是政府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满意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满意是相对的。群众置身事外,政府办得事再多,也不满意。群众参与其中,政府办得事有限,也可以理解。事非经过不知难。过往政府办了许多事,招来的不都是叫好声,甚至是挨骂声,便在于群众置身事外,更多的是旁观者和指责者,而不是参与者和建设者。通过共同缔造让群众在“共谋、共建、共管、共评”中“共享”,获得满意感。
(十)行动规则
共同缔造作为行动,要达到一定目的,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则。首先是统筹。统筹将各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不可或缺,最重要的是补短板,所谓“木桶原理”。在基层治理体系中,政府主导是优势,群众主体有限。共同缔造要补足这一短板。其次是整合。整合是通过一定方式将不同部分合为有机的整体。过往单一治理“整而不合”,是一种机械整合。共同缔造通过群众参与实现有机整合。再次是融合。单一治理下,干群关系犹如水和油。通过共同缔造,干群关系水乳交融。
三、共同缔造与基础建设型基层治理
社会工程的目的是要改变原有状况,建设新的建筑。这一建筑由各个部分所构成,形塑出新的格局。共同缔造重在体制机制创新,以新代旧,着眼长远,兼顾整体,增强能力,为基层治理创新建设稳固的基础,形成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结果。
(一)政治基础
政治是利益的集中表现,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和根本性,反映政权与人民的关系。共同缔造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并将人民具体化为每个具有不同利益的人,哪怕是那些“小人物”。在社会治理中,小人物不小。那些平常不起眼的小人物集聚起来可以成为巨大的建设力量,也可能成为社会的破坏力量。厦门的陈水总是一个下岗的小人物,平时不声不响,处于边缘状态,但制造了惊天大案。厦门领导痛定思痛,强调共同缔造不落下每个人,“我们”由每个具体的个人组成。
(二)群众基础
自从有了政党之后,便存在政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俄国革命思想家普烈汉诺夫提出一个形象的比喻:政党领导人是个“1”,群众是个“0”。没有领导,群众等于“0”;没有群众,领导只是个“1”。只有“1”之后的“0”越多,力量才越大。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法宝。但在一段时间内,群众意识淡漠了,群众被丢掉了。谁丢掉群众,谁就会被群众丢掉。
共同缔造以共同为核心,将群众找了回来。群众不仅不是包袱,而且是资源和动力。云浮政府没有钱,依靠群众的力量改造生活环境。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中,一个村修建广场,群众自己动手拆除猪圈。如果政府直接动手,群众可能会对政府“动手”。共同缔造从群众小事做起,但小事不小。通过群众最关心的点滴小事,将群众凝聚起来。
(三)组织基础
基层社会治理要让群众成为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必须将群众组织起来,获得强大的组织基础。无组织的个体是软弱的,也是危险的。古人云“天下之患在于土崩”。基层治理的“土崩”正是由无组织的个体汇聚起来的无序力量造成的。社会组织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如何组织社会则是治理难题。
农村改革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承包制,个体家庭成为基本单元,农村社会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带来新的问题。作为国家建制单位的村民委员会规模较大,人口较多,组织困难。广东云浮探索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提出“三级联动,组为基础”,将乡、村级治理延伸到组。组是产权基本单元,又是居住基本单元,也是治理基本单元。通过组将各家各户直接联结起来。组一般为自然村,在湖北通常称之为村湾。
以城乡社区为基础,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组织和治理体系架构。“纵向到底”是指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自上而下经由乡镇(街道)、城乡社区(村委会)、村湾(小区)一直延伸到家庭和个人。治理体制“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横向到边”是指基层社会通过各种功能性组织联结起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中的农民自己动手拆除猪圈,重要机制是村民理事会的自我管理功能。
(四)制度基础
组织化是以制度化为前提的。制度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使人们的行为有规可循,成为可持续的行为模式。基层社会治理不是应急之行,更不是应景之作,而要通过制度建设,使社会获得持续不断的有序性,构建稳固的制度基础。
激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但这一制度在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文本上,未能进入社会生活之中,属于制度“空转”。其重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行动载体。共同缔造通过一定的活动和载体,激活已有制度,让制度运转起来,让群众行动起来。广东云浮在社会建设中以“组”为自治单元,在于组的规模小,因为长期的血缘和地缘关系,认同感和归属感强,有助于通过集体行动共同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厦门实行“微自治”,通过花木认养等微不足道的小事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大目标。
改革制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政府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导力量,但政府往往成为问题的制造者。这在于政府是一架行政机器,有自己的行为逻辑和惯性,其惰性方面会防碍及时回应人民的意愿和需求。基层干部任务重、压力大,但有相当部分是无效工作。云浮和厦门的共同缔造的重要内容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实行“简约化治理”,简化整合审批手续,优化合并会议文件,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基层社会治理。
创新制度。制度是规范和引领。广东云浮通过主体功能区建设统筹经济和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建设。其重要方式是创新干部考核机制。对于基层政府和组织实行“加X”的考核标准,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是必选标准之一。
(五)经济基础
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布局中的“政府主导”,在于政府是资源的权威分配者。资源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绩效。长期以来,我国基层治理处于权力小、责任大但资源少的紧约束状态。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基层治理的重点是为民服务,但为民服务需要相应的资源。云浮和厦门的共同缔造重视将资源配置到最接近人民群众的地方,权力与责任对等,责任与资源相配。
一是重心下移。基层社会治理主要是处理和解决基层人民群众所需要解决的事务。治理的重心和相应的资源分配以事为主。权随事走,费随事转。新世纪以来,国家对农民的支持愈为愈多,农民要找政府办的事也愈来愈多。许多事务由找县乡政府办理,办事难、办事负担重成为新难题。云浮通过重心下称,实现基层“有权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劲办事。”
二是分类分配。政府是资源的权威分配者。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政府要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必须对分配对象加以分类。分类分配、保底运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广东云浮将农村村庄分为基础型、自助型和自强型,根据不同类型分配资源,特别是那些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村庄能够得到更多支持。
三是以奖代补。政府不仅要善于分配,更要善于通过分配激发社会活力,让人民群众不仅成为享有者,更要成为创造者。广东云浮改变过往的无差别的资源分配方式,推行“以奖代补”,根据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分配资源,充分调动和激发基层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六)文化基础
基层社会治理的对象和主体是人。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者。中国之治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以文化人”,即以文化感化人,使人学会做人,学会在社会上做人、做好人、做守规矩的人,“从心所欲不逾矩”,基层社会治理获得牢固的基础。自治要在“自治”,自我治理首在治心。
共同缔造的重要成果是通过共同缔造活动,在一个分化分散的社会基础上重建“共同体”,人们在共同缔造中建立对自己美好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共同缔造中大家熟悉起来,成为利益相关、生活互助、情感相通的新型“熟人”。云浮在共同缔造中着力培育“自律自强、互信互助、共建共享”精神,充分发掘中国农民的家户责任和荣耀精神的传统治理资源。厦门的共同缔造中以“微自治”推动“微公益”,以“微公益”培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公益精神。只有当每个人有公益精神,“天下为公”才有牢固基础。
共同缔造是对基层治理的体系化创新,在共同缔造的活动中蕴藏着大道理、大学问。共同缔造又是一个结合实际不断深化的过程。党建引领共同缔造是湖北版本,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缔造需要领路人、引导者、发动者。党建引领要动员群众参与,引领的人愈多,共同缔造的力量愈大。
云浮和厦门共同缔造的重要经验是以县(区)为单元,统筹推进共同缔造。唯有县(区)才是完整的基层政权,才能统筹规划,着力体制机制创新,将共同缔造转换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党委宣传部
2022年10月17日